作者:小编 日期:2025-01-19 23:08:03 点击数:
对于四体不勤的中年人老G来说,山顶的风景固然令人震撼,爬山的过程却万分痛苦。
但上个周末,老G的朋友圈发了无数登顶风景照。周一一回办公室,他高调向所有同事推荐:
浙江天屿山,海拔335米。在中国无数动不动就海拔数千米的高山名岳里,天屿山顶多只能算是地壳挤出的一个小波澜。
可从两年前开始,这个平平无奇的小土包一下子成了网红景点,引得不少人打卡拍照。
但实际上放眼全国,砸钱购梯来满足游客们“无痛爬山”需求的旅游点不胜枚举。
这些沿着山体安装的扶梯或升降电梯,短的有100多米,长的有六七百米。或是把你从半山腰送到山顶,或是让你一步不动登上百丈悬崖。
“室内版”的登山扶梯,虽说能一口气把你从平地送到山巅,却未免有穿越到地铁进站口,下一秒要冲进公司打卡的错觉。
甚至如果你嫌正午的太阳太热,扶梯两侧还会贴心地喷出降温的水雾,相当于在大山里装了水空调。
当然,对于能站就不走,能坐就不站的当代年轻人来说,在电梯上“罚站”20分钟依旧算是受苦。
这种把旋转木马的轨道,扩展到整个山峦的玩法确实很新鲜,但据实际尝试过的朋友反馈,一定要选非节假日,不然光排队的时间,都够你爬上爬下好几回了。
为了让旅途的后半段更刺激一些,有景区推出了下山滑梯,把漫漫回程交给了重力势能,让游客一路驾驶自己的屁股回到出发的地方。
一架直升机,直拉300米让游客空降在嵩山山顶,将原本4个小时的路程缩短至15分钟。
如此拉风的登顶手段,价格也自然不菲——一位一次1580元,满3人就起飞。
众所周知,爬山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是一场洗礼,而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则是一场灾难。
他们会在午夜时分从山脚下出发,只为能到山顶看一场日出,会在陡峭的山路上一路疾行,抒发身处自然的快乐。
然而,既然有人能凭毅力征服高山,也就自然会有人被高山狠狠教育,从山上“逃”下来后,留下“这辈子再也不爬山了”的毒誓。
当你气喘吁吁、满头大汗地爬了2个小时,发现自己才刚刚来到了半山腰,才懂什么叫“泰山治嘴硬,华山治命硬”。
于是,在那些名山大川的登顶之路上,你会看到有人被一段剧烈的爬升给累吐了,有人被一条漫无止境的石阶路给累哭了,有人在海拔千米的山坡上破防了……
本以为登山靠的是两条腿,结果最后发现还得是双手双脚齐上阵,还得依赖老祖宗当年在树上生活时的智慧。
而当你侥幸凭着惊人的意志力,终于登顶成功,看到了无限美好的风光之时,别忘了,还有一半下山的路,在等待着你踏上。
一些精疲力竭的游客,索性就会在返程的路上直接开摆,以“躺地开滚”的方式,向大山彻底投降。
其实早在爬山电梯普及之前,景区里越修越长的索道缆车和那些盘山而行的摆渡车辆,就相当于在给爬山做减负了。
而现在在社交媒体上搜爬山攻略,你也不仅能搜到“如何在这一路上看足够多的景点”,还能搜到“不晒黑不费腿”的懒人爬山最佳路线,以及“如何用缆车和电梯,让家里腿脚不好的老人也在山顶看云海”。
尤其是对那些被迫选择假期出行的苦命打工人而言,所谓的旅游基本就是一场拉练:
年轻热血上涌的时候,还能做一回大学生特种兵,睡绿皮硬座纵横全国,凌晨三四点骑自行车奔赴目的地,一天不打卡10个景点,微信运动步数不过3万就不算出门玩。
而现在,面对着到任何景点都只惦记着文创冰激凌的孩子、爬一会山路就开始气喘吁吁的身体、时不时打来的电话会议……越来越多的人,开始重新审视旅游的意义:
当一趟旅程被拆解成了一路的走马观花和无数的鸡毛蒜皮,那又何必在难得的假期给自己添堵。
出门旅游,晚睡晚起,不做严格的计划,不安排具体的行程,能少走就少走,能省事儿就省事儿。
找个舒服人少的小城,租个向山面海的酒店躺上几天,躺无聊了就出去转两圈,看看当地的风物,步行距离最好不要超过2公里。
至于什么驱车3小时才能抵达的名胜,什么要走半天才能抵达的奇景,如果来回太累,那便是不去也罢——反正人生又不是只活那几个瞬间。
当旅游的节奏逐渐向度假靠拢,当游客比起扎堆打卡更想要体验舒适,景区推出类似电梯爬山的配套设施,也就是早晚的事儿了。
乘着电梯一路上到山顶,虽说少了点挑战自然的乐趣,但既不受累,又能享受山顶的风景和视野,完美展示了休闲的真谛。
归根结底,总喊着要逃离都市的大部分人,其实并不想跋山涉水,辛苦又疲惫地去和巍峨险峻的自然面对面。
自由不是你不爱爬山可以选择不上山,而是哪怕你体力不支、腿脚不便,却依旧有一同欣赏这美好山河的权利。
2025-02-23
2025-03-02
2025-03-09
2025-04-02
移动商城
抖音店铺二维码
快手店铺二维码